
齐奶奶对记者比出爱心手势

养老院里的老人在认真上着红歌课
当90后执起养老院的舵,00后成为照顾长辈的贴心人,郑州这座小小的院落,悄然变成了银发乐园。
唱红歌、吃火锅、打卡拍照……在这里,白发不是苍老的符号,而是活力的点缀。
“我们想把青春活力带给他们。”90后院长金锦说,“我们愿用青春的时光,陪伴他们安度这珍贵的银发岁月。”
“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”
11月18日上午,郑州市二七区大学路“孝之源”养老院,庭院里,几位白发老人闲坐谈笑,等待着即将开始的合唱课。
90后院长金锦的身影一出现,老人们立刻围了上来。89岁的齐奶奶拉住她的手,眼角漾开笑意说:“我房里藏了椰子糖,专门给你留的,不吃不中!”
金锦笑着搂住奶奶的肩:“好,我待会儿就去吃。咱们快进屋,外头凉。”
11点,红歌课堂准时开启。伴着《打靶归来》《南泥湾》的旋律,十几位老人放声高歌。有人摇头晃脑地打着拍子,有人随着节奏手舞足蹈,嘹亮的歌声盘旋回荡。
这是金锦打造的“家”。这位年轻的院长把养老院变成了一座银发乐园。象棋、麻将、乒乓球等一应俱全,手鼓、沙盘、绿植等相映成趣,甚至还有孔雀悠然踱步。
“别看我年纪大,力气可不小!”齐奶奶说着,竟推来轮椅非要让金锦坐下,执意要推她走一段,两人笑作一团。
齐奶奶坦言:“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,我家离得很近,但我舍不得走。这些孩子,我是真当自家儿女来疼。”
而在三楼的房间里,83岁的梁奶奶说出了老人们喜欢这里的原因。“孩子们因忙没办法一直照顾我,刚送我过来时他们不放心,天天打电话。”她笑道,“现在可好,这儿热闹,设施全,不舒服随时能看诊,这里的孩子们待我像亲人,不然我咋能一住快两年。”
相差几十岁的“忘年交”
金锦的母亲自上世纪90年代便从事养老方面的工作。
“我是在养老院里长大的孩子。”金锦对记者说,“小时候母亲忙,经常把我托付给院里的老人们照料。如今办这座养老院,也是把我从小到大感受到的温暖,重新传递回去。”
大学毕业后,金锦从护工、行政做起,两年前,她成为这家养老院的院长,也成了47位老人和20多位员工心中最暖的依靠。
金锦介绍,养老院根据老人身体状况分级收费,普通老人每月2000余元,半失能老人每月约3000元,全失能老人每月约4000元。由于有着独特的“家文化”运营模式,院内始终保持着高入住率。
“你陪他们聊聊天,他们就能高兴一整天。”金锦笑着说,“老人的快乐其实很简单,就是有人愿意听他们说说话、解解闷。”
这位90后院长从不把老人当作“被照顾的对象”,而是视作可以一起玩、一起笑的“忘年交”。年轻人爱打卡拍照,她就买来相机,带着爷爷奶奶摆姿势、拍写真;年轻人喜欢聚餐热闹,她就组织起火锅局。
金锦用短视频记录下养老院日常,吸引了许多年轻人留言:“好想来这里当一回老人,这里像心灵的港湾。”
金锦坦言,养老院虽然能给予陪伴,但有些东西依然无法替代。“我也想通过我的账号对家属们说,请多来看看他们吧,哪怕只是闲暇时的半小时。”
打造“胖东来式”养老院
2024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1031万人,占总人口的22.0%;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2023万人,占总人口的15.6%。全国人均预期寿命达79.0岁。每5个人中,就有1位是银发长者。
在时代的褶皱里,一群年轻人正尝试给出他们的答案。
“我们要打造‘胖东来式’的养老院。”00后的贾文(化名)这样说。她曾是一名医院护士,如今在这家养老院工作刚满三周。她口中的“胖东来式”,不是商业模式的复制,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呼应——尊重、真诚、不敷衍。
她告诉记者:“我们根据每位老人的情况定制照料方案。不只是医疗与陪伴,更希望他们感到这里是家。”
最触动她的,是那些“反向”的关怀。“老人常常不记得我是谁,却永远记得问我冷不冷、饿不饿。”那些因阿尔兹海默症而遗失的记忆里,依然存留着本能的善意。
途中,总有老人停下脚步,向贾文和金锦打招呼。有人问了一遍又一遍:“你是谁呀?你老家是哪里的?”
金锦不厌其烦,每次都像第一次回答那样认真。在她心中,这并非单调的重复,而是一次又一次重新相识。衰老无法回避,有人愿意用青春去陪伴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