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没接到诈骗电话,绝对不会被骗。”“这钱是取来装修的,没转账,你们可去银行查……”近日深夜,信阳市浉河区居民朱某面对上门劝阻的湖东派出所民警,再三“保证”自己并未受骗,感谢民警关心后便不愿多谈。
 
长达40多分钟的沟通中,朱某始终坚称7万多元现金就放在家中,对民警的提醒不以为意。但凭借丰富的反诈经验,民警判断朱某极可能遭遇了“冒充公检法”类电信诈骗。眼看朱某执迷不悟,民警一边叮嘱她切勿向陌生人转账,一边将其两个儿子拉到屋外了解情况。
朱某的儿子透露,此前有外地号码联系母亲,谎称有人冒用其身份信息在网贷平台贷款200余万元,并称寄钱即可帮忙“摆平”,母亲通话时还提过“寄棉被”的事。结合这一线索,民警立刻识破骗局——这是诈骗分子惯用的伎俩,诱骗受害人将现金藏在物品中快递寄出以逃避监管。
事不宜迟,民警当即部署两项行动:一是叮嘱朱某的儿子近期加强陪伴,严防母亲再接触手机、联系骗子;二是火速排查附近快递站点。当晚23时许,民警在一家快递驿站确认,朱某当日确实邮寄了一床棉被往广东,且包裹仍在运输途中。
 
经核实,朱某在广东并无亲友,这更加印证了民警的判断。一旦包裹送达诈骗分子手中,钱款将很难追回。民警当机立断,立即与快递公司负责人沟通,依据相关法规要求暂缓寄递该涉诈包裹。次日上午,这床藏有现金的棉被在运输途中被成功截停,几日后便退回信阳。
在快递驿站,民警与朱某的儿子共同拆开包裹,7.09万元现金果然被藏在棉被夹层中。这笔险些被骗走的养老钱,最终完璧归赵。
民警提醒,“冒充公检法”诈骗常以“身份冒用涉案”为由恐吓受害人,并用“秘密办案”“规避监管”等说辞诱导其通过邮寄物品等隐蔽方式转移资金。遇到此类情况务必保持警惕,切勿轻信陌生来电,及时与家人沟通或拨打110、96110反诈专线核实,避免财产损失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