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9日,郑州金融岛星光熠熠,“西郊竹园品牌创立三周年暨六店同庆答谢会”在此启幕。郑州市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、信阳市餐饮协会领导,餐饮行业资深专家、食材供应链合作伙伴及忠实食客代表齐聚一堂,共同见证这个信阳菜品牌在中原大地的三年蝶变。
不同于常规的周年庆典,这场盛会更像是一次信阳饮食文化的集中展演——从现场特设的“信阳食材直供展区”到创始人的初心分享,从爆款菜品的背后故事到行业领袖的深度对话,每一个环节都在诠释西郊竹园“让信阳味道扎根中原”的坚守与智慧。

现场直击:一场味觉与文化的双向奔赴,见证信阳菜的中原样本
当天现场,在备受关注的信阳食材展示区,李家寨豆腐的嫩滑、罗山土芹菜的清香、商城笋干的醇厚、固始鸡头米的软糯与潢川年份甲鱼的鲜活相得益彰。这些每日从信阳原产地直供郑州的食材,构建起“产地-门店”无缝衔接的供应链体系,直观呈现了西郊竹园“信阳拉来的食材”的品牌承诺。

“我们坚持每一种核心食材都来自信阳本土,这不仅是对信阳菜本味的守护,更是对食客信任的回应。”品牌创始人解忠杰在《信阳菜的坚守与远行》主题分享中表示,三年来,西郊竹园始终以“信阳请来的师傅,做地地道道的信阳菜”为准则,既保留信阳菜“鲜、香、醇、补”的核心特质,又针对中原食客口味进行适度创新。招牌菜“潢川甲鱼面”便是最佳例证:选用生长周期3-5年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“潢川年份甲鱼”,搭配河南人钟爱的面食形态,让地域特色与本地习惯完美融合,成为信阳菜“破圈”的经典案例。

活动现场,郑州市餐饮与住宿行业协会会长邓胜利表示:“在地方菜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,西郊竹园用三年时间开出6家店,成为郑州信阳菜的头部品牌,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对地道的坚守和对创新的精准把握。”

信阳余记食材供应链创始人余兵表示:“西郊竹园不仅是一家餐厅,更是信阳食材的推广大使和饮食文化的传播载体,它让信阳的优质食材通过餐饮终端走向更广阔的市场,为整个信阳菜产业链的升级提供了动力。”
行业深析:从品牌优势到行业启示,西郊竹园如何成为信阳菜标杆
西郊竹园三年六店的跨越式发展,不仅是单个品牌的成功,更折射出地方菜系在区域扩张中的核心逻辑,为信阳菜乃至全国地方菜系的规模化、品牌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样本。其背后的三大核心优势,正是西郊竹园能够在信阳菜市场突围的关键所在。

优势一:食材溯源+供应链升级,筑牢地方菜本味根基
地方菜的核心竞争力在于“地域特色”,而特色的源头在于食材。西郊竹园深谙此道,坚持“原产地直供”模式,将信阳山水孕育的原生态食材直接送达餐桌,从源头保证了信阳菜的地道风味。这种食材溯源的坚持,不仅解决了地方菜异地经营“味不正宗”的痛点,更构建起差异化竞争壁垒——在大众餐饮追求“标准化”的当下,“原产地直供”的稀缺性和安全性,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核心亮点。同时,品牌搭建的“产地-门店”直供供应链,既降低了中间流通成本,又保障了食材新鲜度,为规模化扩张提供了坚实支撑,也为信阳本地食材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通道,实现了“品牌受益、产地增收、食客满意”的三方共赢。
优势二:文化赋能+口味创新,破解地方菜水土不服
地方菜走出本土,往往面临口味小众、文化陌生的双重挑战。西郊竹园的破局之道,在于“守正”与“创新”的平衡:一方面,以“竹文化”“茶文化”为魂,将信阳的山水清韵、民俗风情融入餐厅环境、菜品命名和服务细节,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,感受信阳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,形成“味觉+文化”的双重体验;另一方面,针对中原食客的饮食习惯进行适度改良,既保留了信阳菜的核心风味,又降低了消费者的接受门槛。这种“文化赋能+口味创新”的模式,让信阳菜从“地域风味”升级为“大众喜爱的特色餐饮”,成功破解了地方菜异地经营的“水土不服”难题。
优势三:品牌化运营+行业联动,提升信阳菜圈层影响力
不同于传统地方菜餐厅小而散的经营模式,西郊竹园从创立之初便以品牌化为目标,通过统一的品牌形象、标准化的服务流程、系统化的营销推广,打造信阳菜的头部品牌认知。三年来,品牌通过“信阳菜美食节”“竹韵茶香主题活动”“食材直供体验日”等系列活动,持续强化品牌辨识度和消费者粘性;同时,积极联动两地餐饮协会、行业专家、供应链伙伴,构建起“品牌+行业+产业”的联动生态,不仅提升了自身的行业话语权,更带动了整个信阳菜品类在中原市场的影响力。正如业内专家所言:“西郊竹园的成功,让更多人看到了信阳菜的市场潜力,也吸引了更多投资者和创业者关注信阳菜,形成了头部品牌引领品类崛起的良性循环。”
从单个品牌的深耕到整个品类的崛起,西郊竹园的三年发展,为地方菜系的“破圈”提供了清晰路径:以食材为根,守住地方菜的本味核心;以文化为魂,赋予品牌独特的精神内涵;以创新为翼,适配更广阔的市场需求;以品牌为桥,联动产业上下游实现协同发展。
未来,随着西郊竹园的持续扩张,信阳菜有望从“区域特色菜系”成长为全国知名的地方菜标杆,而西郊竹园也将继续以“让世界爱上信阳菜”为使命,在地方菜系的规模化、品牌化道路上持续探索,为中国餐饮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注入更多中原力量。(魏铁军)


|